“小中风”是中风发病前的预警信号,千万别忽视

中风也称脑卒中,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。

调查显示,中风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,具有发病率高、致死率高、致残率高的特点,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风的预警信号—“小中风”

不可忽视

“小中风”也称为中风预兆,医学上称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。常在中风发病之前的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发生,表现为突然口角歪斜、说话含糊不清、一侧身体麻木无力、头晕、失去平衡力、视物模糊不清等,多为一过性,可在半小时内恢复。其发病高峰为50~65岁,男性多于女性,常在清醒时发生,且反复发作,间隔时间长短不等,不留明显后遗症。“小中风”与缺血性中风在病因上没有差别,都是由血栓形成导致脑部功能受损。两者的差别在于“小中风”缺血范围较小,发作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康复,症状可以在24小时内消失,而中风症状持续时间大于24小时,严重的会为患者带来永久性伤残甚至死亡。由于“小中风”的症状转瞬即逝,发作时间可能极短,很多人以为症状消失了就好了,却不知“小中风”是中风的预警信号。据统计,出现“小中风”的患者,日后中风的机率会比常人高出2~3倍,如果不加以重视或诊断、治疗不当,约有1/3的患者会在一两个星期内发生中风。

发生了小中风该怎么办

北京脑血管病医院医生提醒,一旦发生了“小中风”,特别是有“三高”(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)等危险因素的患者无论年龄大小,应立即到医院就诊,并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正规治疗,预防或推迟脑梗死的发生。另外,即使发生了中风,也不用过于担心,越尽早就医,可选择的治疗手段越多,如4小时以内的溶栓治疗、科学的康复训练,绝大部分患者都能恢复良好。同时,预防中风,还要从日常生活做起,做到规律作息、适当锻炼、戒烟限酒、饮食合理、控制体重、避免过劳,保持愉快的情绪,并按时按量服药,定期监测血压、血糖及血脂等。